盛盈

写文即毕业

最近很想听评书

20160224

那天早上看到一篇微信推送讲一个台湾学校的校长(好像他本来是大陆人?)来大陆做演讲,讲少年人要培养社会责任。题外话是,我觉得中心论点我不能更赞同,但是他的口气,不知道是写录下来的人的笔力问题还是怎么,反正有一种邪教的感觉。我是很不喜欢这种煽动性的东西的。

不过少年人确实要有社会责任感,更重要也要付诸实践。而不是说我在这个社会里随波逐流捞点钱就够了的。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极端的人,要么做点事,要明哲保身那就干脆隐居山林。现在想来隐居大概是不可能的,又受到很多东西的影响,还是想要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做出一点努力的。今天正好在电视上看到王牌对王牌讲武林的那一期,讲到“感谢他们,感谢经典,让我们在年少时光,种下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情怀。正是这份侠义之心,让我们在现实的斑驳中,仍能胸怀正义,不忘初心。”看的时候真是感动得要命。

我想不只是武侠,武侠只是一种载体,本质还是讲忠、信、义。这种精神贯穿在中国传统的血脉里,历史里,文学里。三国讲的也是这些,隋唐讲的也是这些。我觉得中国传统有三幅可以拿来比较的历史群像,一是三国,而是隋唐,三是水浒。相似之处有拜把子和拥兵自立,不同之处却也很多。但是也许可以从中看出一点什么来。小时候喜欢看水浒和隋唐,尤其喜欢他们被招安之前还在梁山泊的时候,眼见着兄弟们一个一个上山,队伍一点一点壮大,很痛快;隋唐喜欢李密来了之前的瓦岗。这样看来大概我小时候还是有一点江湖气的,所以看了这么多武侠电视剧还乐此不疲。水浒招安之后简直没法看,零落成泥碾作尘。瓦岗散了还有李唐,对李世民终究还是有一点好感的,于是也连带着觉得投了唐的那些瓦岗将士们也仍然算是一帮过命的兄弟。然而隋唐也已经不仅仅是占山造反了。开了大唐盛世的传奇,隋唐总是比梁山泊的故事壮阔一点的。三国小时候是没看下去的,最近重新捡起,竟然看得如一道惊雷落在心上。乱,就是乱,而在这乱中又眼见着各股力量渐次平息,最终在被烟火熏烤的土地上迸发出希望的火星。(其实这火星不应该说晋,毕竟晋虽然算是统一,但还是乱,一直乱到隋,然后到唐才真的安定下来。)

孟子滕文公篇讲上古的一治一乱,最后把自己抬到处当世之乱中的圣道传承者。这是把天下的担子都担在了身上。就像当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丘一样。但是我看有人说,孔子修己,孟子济世。也许并不妥当,但是我实在是敬佩孟子。三国的时候有一个诸葛亮,虽然是法家,我却觉得他可以被看做是孟子的继承者。但我没研究过,不好断言。我知道演义有很多都是一家之言,且是添油加醋的一家之言,却忍不住粉孔明粉得一塌糊涂。与隋唐和水浒相比,三国大概才算真正的乱世,人民颠沛朝廷衰败。最主要的还是百姓的日子跟战争关系太大了。

拖着妈妈陪我二刷老三国,看到新野、樊城人民跟着刘备走江陵的时候觉得很不解:为什么不能好好呆在城里,城里的官换就换了,你们的日子照样过,何苦跟着刘备走那么远的路,后面还有曹操的兵要来杀你们。后来想到也许那时的地方官跟地方和人民的关系更近一点,加之屠城也许也还并不算罕见事。仍旧是孟子,梁惠王说我做得很好,怎么没有更多百姓来归附我。大抵到了三国时,一个君王的威望仍旧是要靠归附百姓的多少衡量的,地只是基,人民才是本。家国天下,不过如此。

武侠总是把背景设置在古代,大约是因为古代有天下,因此也有了忠、信、义所可存在的土壤。中国的概念总是难以用语言来解释的,能够表现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意思,如古琴的余韵,如国画的留白,如诗词文赋的意在言外。那种支撑着中国人活了几千年的道,如今没有了天下,还能存于我们心中吗?

又:另看到有人说,武侠就是中二,觉得也蛮有道理的。但是其实中二大概也有热血的意思,一边是豪情壮志,一边是快意情仇,不就是少年的情志吗。要是人一生经历了波折起伏,还能保持这样一份本真的初心,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评论
©盛盈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