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盈

写文即毕业

性别问题之一 中性化

20190212

 

说一说中性化这个事情

 

这个话题源起是去年六月的时候,毕业论文选题presentation,有个姑娘说想做同人文学研究。然而她关注的是在我看来也很表面的内容,于是结束之后另外一个同学开始跟我讲起一些05、06年的娱乐圈往事,我大惊,觉得这个八卦太出乎我意料,又觉得意外地合乎情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流行文化是一种“不入流”的东西——我爸最近还在跟我耳提面命让我少看些“看了会变笨的综艺节目”——,但是老梁和我近来都觉得流行文化其实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原因是我们再怎么不愿意,总归被这些流行文化塑造了一部分的自我。或者说其实它也有很多自我矛盾的地方可供思考和研究,只是我之前接触过的相关研究的皮毛都太直白浅显了:我因为受到吸引,所以总想让它拥有一些更加深入的意义和价值。这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结论先行。

但是真的开始想这个“中性化”的问题,其实也就是这几个礼拜的事情。之前和一个认识的比我大两岁的90后小姐姐聊天,讲到她因为父亲是军人,性格比较强硬的缘故一直不知道如何和男性相处。于是我开始回想自己的性别认知历程:我小学的时候觉得小男孩没有小女孩聪明,但是到了高年级至初高中的阶段,一边因为生长发育,一边又因为各种渠道接触到的信息批评小女孩斤斤计较、鸡毛蒜皮而不愿意跟女生一起玩,所以天天去体育馆看男生打篮球。我一直以来都无法完全地接受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无法接受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体,而也是直到很近才在这方面有所缓解。跟老梁聊到这一点,他说所以身体和精神其实是无法二分的,即使我们总是在用这种二分的视角来看问题。

所以这样看来,我对“女性”这个概念的负面情绪一部分来源于我自己对女性发育中的身体的不满,另一部分也受到了社会规训的影响(这种规训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方面的)。我接受了舆论对女性性格方面的“缺陷”的突出,于是自己认为我要规避这些缺陷——感情用事,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因此选择远离这样一种“环境”,也就是和所谓“普通女生”保持距离,自认为是更加理性、更加有胸襟的“女性”。但这里的“女性”的定义仍旧是那个传统的定义吗?很有可能这已经是一种不同的概念了。

所以05、06年那时候刚刚出来的超级女声把一种“女性中性化”的风潮推上了流行的顶峰。我同学跟我讲的,关于那群“在大学扩招后第一批获受高等教育和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女性”在性别议题方面的同时既传统但又受到新思潮影响的一些同人创作显示出了一种很中国化的性别观念。但是我们最近刚刚聊到独生子女的话题,而这批人同时又是最开始的一批独生子女——我们现在可以推断她们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在当年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背景下,这个群体的大部分应当是城市中的所谓“中产阶级”家庭的独生女:农村的女孩往往有弟妹,也往往没有途径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城市中的商人也往往有资金(能够交上罚款)和自由(不会为此丢掉工作)生更多的孩子;只有入了编制的人员(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是这一政策的最中心的奉行力量。而这些人往往又是非常传统的人,尤其在北方,生儿子传宗接代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就像我问我爸妈的时候他们说的,“当时国家说只能生一个,那就只能生一个”。这种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所以遗憾的父亲们在面对女儿时那种微妙的心态,那种潜意识里把女儿当儿子养的态度,都构成了这一代的女性在社会性别分类系统中的犹豫甚至为难。

我想要拿来举的例子应该并不普遍,因为我的很多女性小伙伴们都是我在篮球队认识的,而“在篮球队认识”这一事实已经显示出了某种必然性而不是纯粹的随机样本了。但是在我们的过往经历里,都有父亲有意识无意识地对我们没有生为男孩子而表达的遗憾和不满,尤其是来自河南的小新,她的父亲有一回跟她喝酒(这已经是一种“父子”间的交流形式了)的时候喝多了,说,要是你有个弟弟,那你现在条件肯定没有这么好。另外还有一个可作对照组的学妹:她来自山西,有一个比她小很多的弟弟;她虽然很爱她,但也明显知道父母、爷爷奶奶对他们姐弟俩的态度是非常不同的。所以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女容易出现社会性别认知的障碍也许并不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不过这个观点还没有过数据支持,我只能这么一说。

我和老梁有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十多年前的超女是一种风潮的起点还是某些更深层的改变的结果。因为超女火了,带动了一个选秀时代:以前人们往往从这一个角度来关注这个比赛。但是当你开始关注其中的性别问题,它似乎就算不上一个起点了。虽然超女可能是一种“女性中性化”风潮的弄潮儿,但是第一届超女(04年)的前三名,安又琪、王媞、张含韵都是按照大众的审美很有“女人味”的女性;而到了05年,前三名中突然出现了两位“假小子”;06年总决赛之夜,尚雯婕也还是一个短发侠女的装扮。虽然她们在这些年里逐渐开始尝试长发长裙的装扮,但最开始引起全国震颤的其实是“假小子”的形象。就像上文说的,这群在04、05、06年刚刚20出头的小姑娘们也就是最开始的那一批城市家庭的独生女孩,我相信这其中是有联系的。当年这样的形象可能在线下已经有星星之火了,然后通过湖南卫视一次大胆的尝试蔓延到了全国,成为了当日流行文化的主流,同时也后续影响了90后的一代独生女孩。

 

与“女性中性化”相对的“男性中性化”似乎更加在本土被抑制:我现在比较倾向于认为它来自于韩国和日本的男团。我以前觉得有趣但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一个细节是,我小学四年级还是五年级的时候发现我的同桌(男生)是东方神起的粉丝(我自己是在初中接触同人的,那个时候韩团也很流行,据说国内的同人也受到了韩团的很大影响)。那是跟超女流行也是差不多的时候。之后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一种“雌雄莫辨”的审美,比如李玉刚通过星光大道突然火起来。

但是到了近几年,在“小鲜肉”火过之后,突然出现了“小狼狗”这样的称呼,突然让我感受到了80后男艺人和90后男艺人的时代差别。90后这一代的年轻男演员突然以一种青春的、斗志昂扬的姿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似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区分又重新明确起来。我不知道这其中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转变,只是觉得这个话题也许值得继续关注。


评论
热度(4)
©盛盈 | Powered by LOFTER